位置:首页 >规章制度 > 校内文件

吉林农业大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意见

吉林农业大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意见

吉农大字〔2012〕153号

为适应新形势下卓越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依据学校办学目标定位,决定对纳入我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现对修订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养崇尚科学、基础深厚、视野开阔、德才兼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人才和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有献身国家农林事业志向、解决农林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注重个性发展,体现因材施教,努力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理念,逐步打破学科导向的课程设置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着力推进课程结构与内容的重组与整合,特别是要强化实验课程整合力度,鼓励实验课程独立设课和多名教师联合授课,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统筹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各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综合作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兼顾不同类型学生培养需要,科学设置基础课程体系,夯实学科基础,以适应宽口径培养的要求。同时,注重更新观念,努力将各自专业领域内多年来的改革成果,内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打造特色专业教育。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和新生研讨课程,使学生尽早确立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优化自身知识结构。

(三)实施分段分类培养

列入“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人才培养分为学科通识教育和专业及个性发展两个阶段,根据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类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分别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实施分类培养,体现因材施教。学术型人才培养实行“3+2+3+X”模式,本科阶段培养时间为三年,该类型人才培养应从注重学科基础、鼓励学科交叉,促进学生尽早进入科研训练和自主实验,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等方面设计课程体系,为学生成为学科拔尖人才奠定基础。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行“3+1”模式,即校内校外联合培养模式,本科四年学制的前三年为校内培养环节,最后一年为完整的校外实习环节,课程体系的设计应突出实践能力和技能训练,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校企合作机制,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适度压缩必修课程比例,增加选修课程比例,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年级选修课程,拓展学生选择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设计,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三、课程体系构成与学时学分分布

(一)课程体系构成

课程体系由课内(理论课、实验课)、课外(单独设置的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劳动、军训、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等实践环节)两部分构成,课内部分由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素质拓展课程平台构成。

1、基础课程平台。该平台为英才班和实验班两类人才培养的共享平台。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大学语文、体育、计算机、军事理论等课程,列入“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统一学时;设置数学、化学、物理等课程按不同科类统一学时。

(1)思想政治理论课,减少课堂教学时数,以专题报告、社会实践和调研等教学方式进行。

(2)开设大学语文必修课程,列入“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统一安排。

(3)外语、数学、化学等课程,采取必修与自主选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外语设置为大学外语必修课程和翻译、口语等选修课程,数学、化学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数学、化学综合提高课程,供学生选择,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以上课程应至少设计10%学时的研讨课程,可随课程进度安排或集中安排。

(4)体育、计算机、军事理论等其他课程,全校统一安排。

2、专业课程平台。按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人才培养的不同需求分别设置专业课程。该平台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程(或专业课程群)三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相关专业可打通;专业核心课程一般6-8门,应体现专业性,要对学生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按选修课模式设置,根据专业下设的专业方向或社会需求方向等设置,目的是为实现各专业的特色办学、适应社会需求和人才个性化培养的需要,增强课程设置的弹性空间。

(1)列入“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应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和新生研讨课程。

(2)英才班须开设科研训练课程,实验班须开设实践训练课程。

(3)鼓励开设双语专业课程。

(4)英才班开设“名师讲堂”,每年由校内教授或邀请校外知名专家结合教学内容做3-5次学术讲座,计入学生选修学分;实验班开设“企业课堂”,将专业课程中与生产实践紧密相关的理论与实验部分,与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结合起来,转入企业开设。探索教学内容整合和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新思路。

3、素质拓展课程平台。该平台为列入“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与其他专业共享平台,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类选修课程,全校统一设置。

(二)学分与学时分布

1、课程每16学时计1学分,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原则上每周计1学分,毕业实习每两周计1学分。

英才班学生毕业所修最低学分控制在160-180学分之间,通过推免进入我校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不进行毕业生产实习,未推免的学生进行毕业生产实习。除毕业生产实习外单独设置的实习和课程设计不得少于15周。

实验班学生毕业所修最低学分控制在165-185学分之间。单独设置的实习和课程设计不得少于45周。

2、各专业总学时(除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应控制在2300-2500学时。实验班实验课程学时比例应高于总学时的3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占实验课程学时比例应高于50%。

3、课程类别分必修和选修,选修不再细分限选和任选。课程总学分中必修课占60%-70%,选修课占30%-40%。专业选修课程(鼓励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至少选择28学分;素质拓展课程中至少选择15学分(学生选修外语实用能力提高课程和数学化学综合提高课程可列入本部分学分),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至少修读6学分自然科学类课程,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学生至少修读6学分人文社科类课程。

4、课内周学时控制在30学时左右,各专业根据实际情况,以上述要求为依据确定各平台课程最低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要求。

5、设置创新学分,每个学生必修6学分,可通过参与教师科研、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自主创新实验和发表论文等方式获得。

6、其他教学环节与普通班级要求一致。即:

公益劳动    2周 1学分 不单独占教学周

军训    3周 1学分 一部分在假期进行

社会实践    2周 2学分 不单独占教学周

入学毕业教育            2周

毕业论文 8学分         不单独占教学周

四、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构成

(一)业务培养目标

(二)基本规格与素质要求

(三)主干学科

(四)核心课程

(五)课程框架与学分分配(附修读说明,如素质拓展教育平台中至少选多少学分等)

(六)学制与学位

(七)附表

(1)各项教学环节周数分配表

(2)实践教学进程表

(3)理论教学进程表

发布单位:吉林农业大学教务处 发布时间:2018-06-08